占据半壁江山的原料药到底是老当益壮还是日薄西山
我国发展的传统大宗原料药以青霉素系列、维生素系列和解热镇痛类为主。从过去3年国际原料药市场发展趋势看,今后几年大宗原料药发展局面越来越窄,面对低迷的原料药市场,企业该如何对症下药?
近日,CFDA发布5月已批准上市药品14个,其中原料药多达7个,占据了一半。原料药仍然是我国药品市场最扬眉吐气的产业,不管是原料药生产还是出口,我国都牢牢占据冠军宝座,青霉素、维生素C占据了50%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。然而,最近几年这项支柱产业似乎有点日薄西山的意味。
2014年中国原料药主营收入4240.35亿元,同比增长11.01%,增速持续放缓。一直以来,我国原料药主要集中在大剂量、低效益的大宗原料药品种上,靠成本低廉、规模大、配套齐全等优势取胜。曾经的模式造就了曾经的辉煌,同时也意味着相对落后的竞争力: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附加值以及低效益。面对低迷的原料药市场,企业该如何对症下药,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原料药市场两大拦路虎:行业洗牌VS "最严"环保法
行业洗牌-比较优势逐渐消失,产能过剩使竞争更加激烈
成本上涨。中国能够快速成长为全球主要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,主要和较低的人力成本相关。CPA 报告指出,国际四大主力出口国,美国制药行业的职工平均年薪为 6 万美元,欧洲 7 万美元以上,而中国制药企业职工平均年薪为 5000-8000 美元,印度只要年薪为 3000-4000 美元。但是随着我国人力成本增加、环保投入增加、汇率波动致使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,与印度、墨西哥等新兴国家相比,长期支撑化学原料药企业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,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。
产能过剩严重。我国发展的传统大宗原料药以青霉素系列、维生素系列和解热镇痛类为主。由于技术门槛较低,大量的竞争者加入大宗化学原料药,导致产能过剩十分严重,价格竞争激烈,大部分化学原料药长期处于"量增价跌"的状态。
产品结构单一。我国原料药市场长期以大宗原料药为主,出口持续下行,利润率低。特色原料药出口增势明显,但市场还不成熟,规模占比较小。值得重视的是,特色原料药相较大宗原料药,利润率要高出10多倍。从过去3年国际原料药市场发展趋势看,今后几年大宗原料药发展局面越来越窄,未来将是大分子原料药(蛋白质类药物)、生物制品和以及专利到期特色原料药的天下。
史上"最严"环保法实施,供给关系紧张
"史上最严"环保法于 2015年 1 月 1 日实施以来,环保执法力度空前,污染严重的 VB2、VB6与叶酸等企业纷纷停产或限量供应。2015年4月,国家"水十条"发布,原料药是重点整治行业之一,随着地方版"水十条"实施方案的陆续出台,原料药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将有增无减。高昂的环保成本将导致原料药行业的供给收缩,供给侧改革与长期低迷的价格也会促使小企业的退出,从而导致供应紧张,价格上涨。
中国原料药企业路在何方-向特色原料药倾斜,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方能绝处逢生
重点打造特色原料药。在药品价值链中,中间体和大宗原料药毛利率在15%以内,处于最底端。而带有创新的原料药附加值很高,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,才能拥有定价权和市场垄断力。同时,原料药利润呈周期性变化,企业需紧跟新仿制药市场,根据自身定位、发展战略、竞争力以及产品结构等,结合世界重大疾病发展趋势、国际专利药到期等情况,重点打造自身特色原料药。
向制剂出口企业转变。各种原因下,我国形成了"出口原料药,进口制剂"的贸易格局,长远来看,高附加值原料药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。企业必须向原料药产业链下游整合制剂业务,延伸产品链,逐步实现产业升级。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最好是顺着原料药产品的方向进行产业链延伸,即自己生产的制剂以自己生产的原料药为主,这样既可转型成本较低的闭循环转型路径,还可降低风险。目前国内几家原料药企业纷纷通过研发、收购向制剂企业转型。
开启多元化营销模式,注重展会营销。目前我国原料药主要有直接销售和代理商销售两种途径。国内原料药海外销售一般采取代理商销售模式,但这种销售模式有利有弊,最明显的弊端是减少利润空间,同时缺少与客户的沟通,无法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。此种情况下,展会营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模式,我国目前主要有原料药交易订货会(APIChina)和世界原料药(CPHI)中国展,企业应积极参加展会营销,推动产品走向海外。
在全球专利药到期,仿制药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,原料药市场前景仍然广阔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产业升级路线:精细化工-大宗原料药-特色原料药-仿制药-非专利药-专利新药,积极创新,加速转型,那么原料药市场就可能会焕发新生。